top of page

食粥

馬志華


最愛家常蘿卜粥,

甘香暖胃飽無求。

經年日食身康健,

補益滋陰樂此悠。



趙中振教授【今日正午播放】——粥
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里,把粥單列了一項,可見粥的食療滋養作用有多重要。

過去婦女在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時候,氣血俱虧,喝小米粥很合適。醫院病號飯中出現最高頻率的也是粥。

今天就說說日常喝的粥,在我看來粥是天下第一補人之物。

粥又叫糜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引述了幾位名家,對粥的養生、治病方面的敘述。

北宋文學家張耒曾寫過一篇《粥記》:“每晨起,食粥一大碗。空腹胃虛,谷氣便作,所補不細,又極柔膩,與腸胃相得,最為飲食之良。”

南宋大詩人陸遊也寫過一首《食粥》。“世人個個學長年,不悟長年在眼前。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將食粥致神仙。”“宛丘”指的就是張耒。在陸遊看來,吃粥就是一個延年益壽的好方法,簡易可行的神仙之法,並不是什麽難事。

《本草綱目》中引用了一位僧人妙齊和尚的話:“山中僧,每將旦一粥,甚系厲害。如不食,則終日覺臟腑燥涸,蓋粥能暢胃氣,生津液也。”


儒、釋、道對中醫的發展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。北京郊外有一個潭柘寺,歷史悠久,“先有潭柘,後有幽州”。寺內有一口特大號熬粥的鍋,直徑有三米五,小和尚要刷鍋的話,都要搬著梯子下去。從潭柘寺處。

學佛的智慧,大道至簡。一個是打坐,可修心、健身。養生先養心,打坐是動靜結合的最好養生方法。再一個是喝粥,最簡單的食養,既保障了人的最基本需求,還不會給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。

小米是中國北方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,是我國傳統的主食。小米是我們現在的俗稱,去殼之前叫谷子,脫殼之後叫小米。它是熬粥的常用原料。

在本草古籍中,小米被稱為粟,沿用到現代,他的植物名其實也叫作粟。《史記》里面寫到伯夷、叔齊不食周粟,隱於首陽山。這里指的是他二人不受周朝的糧食,忠誠堅定地品格。

小米的道地產區之一陜西的米脂縣,那里出產的小米,熬5分鐘,米油就全熬出來了,米脂由此而得名。民間有傳說米脂是楊貴妃的故鄉,也有的說米脂是貂蟬的故鄉,形容吃小米可以出美人。

民以食為天,“食五谷雜糧哪有不得病的”。反之,得病後又哪有不食五谷雜糧的呢?

平時我們說的“精神好”、“精氣神”,都離不開米。大米粥與小米粥一樣,都是容易被腸胃吸收,是日常保養脾胃的最佳保健品。小米粥、大米粥就好似火鍋的湯底一樣。粥、餃子與火鍋一樣,可以包羅萬象。民間有歌謠:“要想皮膚好,粥里加紅棗。若要不失眠,粥里添白蓮。常食綠豆糊,消暑又解毒。夢多又健忘,蛋黃要多放。”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的粥的種類,特別豐富。我大致把它們分成四組,第一組加雜糧的、第二組加菜的、第三組加藥的、第四組加肉的。

第一組加雜糧的:解熱毒、綠豆粥;利腸胃、薏米粥;止泄痢,蓮子粥;明耳目、芡實粥;固腸胃、山藥粥;益腰腿、栗子粥;還有冬令迎新的臘八粥。

第二組加菜的:潤肺調中的百合粥,消食順氣的蘿卜粥,溫中暖腎的韭菜粥,去伏熱的的芹菜粥,還有發汗解肌離不開蔥豉粥。

第三組加藥的:生姜粥能夠溫中散寒;茯苓粥能夠清上實下;松子粥能夠潤心肺,調大腸;棗仁粥治煩熱,益膽氣;枸杞粥補精血,益腎氣;麻子仁粥潤腸通便;竹葉湯粥止渴清心。

第四組加肉的:將血肉有情之品,與米一起來熬,特點是以補為主。比如,羊肝、雞肝可補肝明目。羊汁、雞汁兼治勞損。豬腎、羊腎、鹿腎粥能補腎虛。鴨汁粥、鯉魚粥可以消水腫。

中醫食療是藥物與食物完美的結合。

2003年,卞兆祥教授和我共同編寫了《百病食療》這個小冊子,其中就介紹到很多藥粥。

中醫強調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。我們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時,又能夠達到防病、治病的目的,何樂而不為呢?“不苦口的良藥”才是人們真正期盼的。


寫於 2021-2-20

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社區義診感懷

馬志華   銀齡矍鑠駐香江,  耄耋猶追鶴壽長。  草藥尤能調氣血,  毫針亦可暢陰陽。  懸壺未覺晨昏短,  濟世方知仁德彰。  縱使辛勞神態倦,  笑看橘井溢芬芳。   2025年4月6日

 
 
 
女人花

馬志華   如花似玉美嬌娥, 豆蔻年華奉獻多。 十月懷胎嘗苦累, 一朝分娩曆煎磨。 相夫教子家和睦, 敬業修身志不頗。 歲月滄桑人漸老, 余暉熠熠映山河。     獻給所有從豆蔻年華到年老,一生為家庭,為事業,為社會奉獻的女人花。㊗️ 各位健康快樂!青春永駐!永遠美麗如花!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