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志華
五谷豐登養眾人,
蒸糕炊餅益心身。
烹煎炒烤多花樣,
享受飧餐感謝神。
趙中振教授【今日中午播放】從蒸餅到饅頭
《本草綱目》谷部中,李時珍除了記載大米、小麥等五谷雜糧以外,還有酒、醋、醬等發酵制品。
另外還有一些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糧食類成品與半成品,比如米糕、粽子、寒具還有蒸餅。既彰顯民族特色,又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。
從蒸餅說起
中國人的面食可說是數不勝數,饅頭、包子、餃子、餛飩、燒餅、鍋貼、春卷、油餅、麻花等等。他們不僅是飽腹的食品,更有食養的作用。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新收載了374個品種,蒸餅正是其中之一。蒸餅指的就是饅頭類食品。
李時珍人文,以往本草中沒有收載這類加工過的品種,這是一大缺憾,所以李時珍把它加上了。
中國北方有個習慣,民謠說“二十八,把面發,打糕蒸饃貼花花”。根據民間風俗,到了農歷臘月二十八,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,各家各戶都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了。
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人和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區別。
先來說餐具,西方人離不開餐刀與叉子;中國人習慣用筷子與調羹,主要是方便吃菜,喝湯。
西方人以肉食為主,主食以焙制食品為主,烙、烤、炸居多。西方人喜歡吃焙烤的面包,體內容易多火氣。而且西方人都喜歡喝涼水、冰水。
中國人蒸的、煮的食品比較多,蔬菜也比較多。北方人喜歡蒸饅頭、蒸包子、煮餃子,這些我再熟悉不過了。喝水,中國人也喜歡喝開水。
與焙烤出來的幹面包相比,中國人吃的饅頭用水蒸氣蒸熟,吃了以後沒那麽容易上火。特別是北方人離不開饅頭。
蒸餅
《水滸傳》武大郎賣的炊餅可不是燒餅。武大郎賣的就是饅頭,是使用籠屜蒸制而成的食物。您看,老版、新版電視劇中哪個場景是對的呢?
那饅頭為什麽叫成了炊餅呢而不叫蒸餅呢?這其實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名諱有關。
宋仁宗名叫趙禎,“禎”與蒸饅頭的“蒸”音相近,為了避諱,便把蒸餅改稱為炊餅。這種餅相當於後世的饅頭。這才有了武大郎叫賣“炊餅、炊餅”的吆喝聲。
外國人對中國人用蒸氣蒸饅頭讚嘆不已。這種方式把水蒸氣利用到了極致,而且還有利健康。瓦特的蒸汽機推進了歷史上的工業革命,我們的蒸饅頭與民生密切相關。
饅頭功用
饅頭是面粉經發酵後,制成的食品,更容易消化吸收。而且饅頭制作簡單,攜帶方便,便於保存。把饅頭烤焦後,能治療腹瀉和胃酸過多。
饅頭根據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風味,可分為以下幾種。
北方一般做硬面饅頭,也有形狀上的不同,又有刀切饅頭、手揉的圓饅頭等。
純白面饅頭在北方當做主食很常見。南方人多以大米為日常主食,而以饅頭為輔食。南方做饅頭有時候會加糖、加奶,呈現出不同的風味。
中藥炮制就是從廚房里出來的學問,炮制常用的輔料,酒、醋、鹽、姜、蜜、油,廚房里都找得到。炮制所用的很多方法,蒸、炒、炙、煆,也都可以在廚房中找到答案。
蒸饅頭和我們的中藥炮制一樣,要做好必須要下足功夫。
我喜歡吃饅頭, 注意幾個關鍵技術點就可以了,一個就是李時珍指出的發酵。
疫情期間,足不出戶,這一年我的一大收獲,就是學會了蒸饅頭。
小結
我們吃五谷雜糧,最簡單的是利用原料。
粽子、米糕、寒具、蒸餅,這些米食、面食的簡單加工品,上了一個台階。
酒、醋、醬,不但發酵後的形成了產品,還走向國際,應當屬於更上一層樓了。
在《本草綱目》中,記載了很多廚房里的學問、廚房里的智慧,與我們的健康、與中醫藥都是密切相關的。
寫於 2021-2-20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