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志華 馬

《舉痛論》思考

轉發歐洲邑曉中


一.言而可知(問診)


1. 寒氣為痛癥的因(所以溫熱法普遍對痛癥有益)

1) 寒氣客於脈外則血少(不榮則痛),寒氣客於脈中則氣不通(不通則痛)。

2) 黃帝問了14種痛的情況,根據岐伯的回答,只有最後一種“痛而閉不通”與熱氣有關。


2. 按照時間劃分

1) 卒然而痛,卒然而止——寒氣客於脈外,得炅痛立止

2) 痛甚不休——重中於寒


3. 按照觸診劃分

1) 痛甚不可按——寒氣客於脈中,與炅氣相薄/寒氣稽留,炅氣從上(寒熱相搏)

2) 按之痛止——寒氣客於腸胃間,膜原下,血不得散

3) 按之無益——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


4. 按伴隨癥狀/疼痛部位劃分

1) 痛而喘動應手——寒氣客於沖脈

2) 心與背相引而痛——寒氣客於背兪之脈(膀胱經)

3) 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——寒氣客於厥陰之脈(肝經)

4) 腹痛引陰股——厥氣客於陰股,寒氣上及少腹

5) 痛宿昔而成積——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

6) 痛死不知人,少間覆生——寒氣客於五臟

7) 痛而嘔——寒氣客於腸胃

8) 腹痛而後泄——寒氣客於小腸

9) 痛而閉不通——熱氣留於小腸


(寒氣侵入人體的幾種途徑:通過皮膚腠理,通過口入腸胃,通過挾脊背兪,通過陰股部位)

(寒氣客於五臟,可痛死,若陽氣覆,則可覆生)


二.視而可見(望診)

1.黃赤為熱

2.白為寒

3.青黑為痛


三.捫而可得,視其主病之脈(切診)

1.堅而血

2.陷下者


四.百病生於氣(六淫七情房勞都是通過影響氣的升降出入而致病)

1.怒——氣逆——氣上

2.喜——氣和——氣緩

3.悲——上焦不通,榮衛不散,熱氣在中——氣消

4.恐——上焦閉,下焦脹——氣下

5.寒——腠理閉——氣收

6.炅——腠理開——氣泄

7.驚——神無所歸——氣亂

8.勞——外內皆越——氣耗

9.思——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——氣結


(怒與恐為一組上與下,寒與炅為一組收與泄,驚與思為一組亂與結)

(悲之氣消為榮衛不散,勞之氣耗為外內皆越)





大體上不難理解,不過有幾個小問題。


1. 總綱說了五臟之痛,是寒氣入經,或客於脈外,或客於脈中。但在解釋“痛而閉不通者”時卻是“熱氣留於小腸”。在一堆寒氣中出現一個熱氣,有什麽特別的地方?是否這個熱氣的留滯也是因為某處寒氣的郁堵造成的?


2. “炅”這個字出現了多次,解釋為熱,可是文中還是有直接用“熱”的地方,如果意思相同為何用在不同的地方?古字形炅為日火,熱為執火,即手執火炬,兩種火有什麽不同?天火地火,君火相火,內火外火?


3. 膜原,關於膜原的理解,一直是處於朦朦朧朧的狀態,最近看到這麽一段,感覺挺清楚。


膜原的一陰一陽,即有形實體結構與無形氣化功能態,合而為一,行走於人體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的空隙經隧中。人身有清道、濁道,清道吸納三焦元真之氣,上行頭面七孔竅,滲灌於四肢百骸的關節腔縫,以溫煦津液、濡潤氣血,流注充盈於諸關節腔腑內。濁道匯聚人體臟腑濕濁、痰濕、水火瘀血與污穢,蓄積於三焦膲膜之膜原排污管道內,不間斷地向體外排泄,以保持升清排濁、激濁揚清的三焦氣化功能暢行無阻。上焦主氣治節,其狀如霧;中焦如衡,主司運化,脾司大腹,其狀似漚;下焦如瀆,主司排污決瀆。三焦氣化功能態,猶如人體的下水道排污管道系統,一刻不止地向外排泄濕熱穢濁、瘀毒邪氣。一旦堵塞失暢,氣逆返流,則會壅滯上逆,清竅阻滯,導致濕熱痰火瘀毒上逆,百病怪痰無所不患。


膜原是三焦排污管道的門戶,它位於上中二焦之間的“胃上口”,處於人體的半表半里的臟腑間隙內,我們稱之謂狹義膜原。吳又可率先驗證於臨床,薛生白論證於濕溫病的《濕熱病篇》內。廣義膜原由周學海開創新論,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無處不存在膜原。辨治膜原直達三焦理論,對於調治中醫各科的疑難雜證,尤其是濕熱類雜病,其功卓著。


寫於 2021-12-28

4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中醫如何理解膽的作用 (膽結石食療方)

膽,連肝之府也。白虎通曰:府者、為藏官府也。膽者、肝之府也、肝主仁。仁者不忍。故以膽斷。仁者必有勇也。素問曰。膽者、中正之官。決斷出焉。所以膽主決斷。 膽主決斷,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,具有判斷事物、作出決定的作用。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(如大驚大恐)的不...

內分泌失調是怎樣引起的?中西醫治療有什麽區別?

人體內分泌系統包括下丘腦、垂體、甲狀腺、甲狀旁腺、胰島、腎上腺、性腺等多個腺體,以及分布在其他器官的內分泌組織和細胞。內分泌失調是由於環境、氣候以及各種生理因素,生活不良習慣如熬夜失眠,壓力,憂鬱,急躁,思慮過度,營養不良等問題引起的內分泌系統失調。年輕人輕症表現為暗瘡多,...

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動輸》

黃帝曰:經脈十二,而手太陰、足少陰、陽明,獨動不休,何也?歧伯曰:是明胃脈也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而行之,其行也,以息往來,故人一呼,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不已,故動而不止。 黃帝曰:氣之過於寸口也,上十焉息,下八焉伏,何道從還?不知其極。歧伯曰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