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真醫要求非尋常,學醫任重而道遠

作家相片: 志華 馬志華 馬

已更新:2023年8月27日

——讀《病家兩要說》有感


明朝著名醫家張介賓寫的《病家兩要說》雖然從病家的角度出發,提出擇醫之“兩要”:一是“忌浮言”,因浮言真中有假,似是而非,病家一旦信之,必致誤事。“忌浮言”,按現在的話說,就是不要被他人的浮誇之言所左右,不要被現代滿天飛的媒體、廣告、招牌所蒙蔽與忽悠。二是“任真醫”,認為“知真醫”就不能盲目就醫,而是在看病之前充分了解醫生的實際水平,才能選擇到真才實學的醫生。從病家對醫生的要求可見對醫生的角度提出更高的要求,我深感到真醫難求,而學醫者更是任重而道遠 。


一. 真醫要求“非尋常”


“醫不貴於能愈病,而貴於能愈難病;病不貴於能延醫,而貴於能延真醫。夫天下事,我能之,人亦能之,非難事也。天下病,我能愈之,人亦能愈之,非難病也,惟其事之難也,非常人之可知;病之難也,斯非常醫所能療。故必有非常之人,而後可為非常之事;必有非常之醫,而後可療非常之病。”(《病家兩要說》原文摘錄)張氏旨在提醒患者,能延真醫則能愈難病,能延非常之醫,則能愈非常之疾。所以,他推薦給患者的擇醫思維是:要請“能愈難病病”的“真醫”,能療“非常之病”的“非常之醫” 。因此, 對於患者來說,是“病不貴於能延醫,而貴於能延真醫” ;對於醫生來說,是“醫不貴於能愈病,而貴於能愈難病”。如果患者不是一般的常見病,那就必需延請那些“必有非常之醫,而後可療非常之病”的醫生。這就是說,患者的病有輕重急危之分,醫者的醫術有神聖高下之異,因而求醫者不得相信浮言的誤導,只有進行正確的選科擇醫,方能收到理想的中醫療效。


中醫學博大精深,醫生的水平確實有高下良莠之分,能治普通的病當然不是難事,問題是碰到疑難雜癥,並不是普通醫生所能治療,而能成為“非常之醫”,更非容易。不僅要有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,懂得望聞問切,明了陰陽,表里 寒熱,虛實八鋼辯證,辨明病者的正氣邪氣,病因病癥、辯證論治,更要懂得藥理藥性方劑配合。甚至要求醫生要有廣博的知識,面對疑難雜癥,才能遊刃有余,機智應變。因為疑難雜癥已是“八綱”有錯雜,證候掩真假,標本時轉化,正氣與邪氣、病因與癥狀、舊疾與新病、原發病與繼發病等,已經是相互交錯混雜。這類患者的“久病入血”與“久病入絡” ,非一般的草本之藥所能及;這類患者久病導至的多臟器、多系統的虛損,又不能一味過用藥性或大滋大補;其久病服藥所造成的藥物耐受性,又考驗著醫生臨床用藥之“膽大心細行方智圓” 。 因而,他們“非尋常”的臨床特征往往是“虛”而不受“補”,“實”又不經“瀉”;藥用性味輕則治疾無功,藥用性味重又病不受藥。



醫生對“非尋常病症”要有“非尋常”的應對治法:


(一)是要求醫生要有大醫治國的宏觀掌控能力,要透過患者主訴的一癥一病去分析其深層次的主要病因。


(二)是醫生在面對每個具體的病人時,對患者的理、法、方、藥的思考,要反覆切磋,反覆斟酌,深思熟慮,不能有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的想當然的誤判,用藥如用兵,要像大將軍用兵一樣步步謹慎,步步為營,懂得運籌帷幄,決勝於千里之外,對病癥要有整體觀念,全盤考慮,顧及病人的細微變化並做出合理調配方藥。


(三)是醫生的總體治法要靈活,要懂得通權達變。醫生要圍著病人轉,即中醫生的治法要隨著病人的證候轉,不能拘於一般的常法、常方、常藥。也就是說,中醫生必須要有“療非常之病”而“必有非常之醫”的應對能力,去尋求非常規的理、法、方、藥,去運籌帷幄地靈活應對。總之,中醫生要對患者的兼證並病、宿疾新病要全盤統考,或標本兼治、或糾偏救弊,在治其主病、 主證的同時又不可小視兼、並、雜、變之證。


由此可見,但一個醫生要掌握的知識非一般人所能理解,尤其一個“非常之醫”更要有非一般的見解、學識、才能和膽略 ,才能治“非常之病”。


二.學醫任重而道遠


(一)知識精深,不容輕松


作為初學醫者,暫且不說能成為“真醫”,而最起碼要成為合格的普通醫生也實在任重而道遠。因為我們面臨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,每一個渴求健康的病患者,清朝醫家吳尚先在《理渝駢文續增略言》里寫到“一人生死,關系一家,倘有失手,悔恨何及?”所以作為醫生的責任是艱巨的。我們所要掌握的知識不僅是陰陽、五行、八綱辨證,藥理方劑,還要懂得天文地理,氣候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,明了每個人身體素質的差異,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機,才能辯證施治,對癥下藥。所以我們要紮紮實實學好各科最基本的理論知識。清朝醫家趙晴初(《存在齋醫治稿序》)寫到:“醫非博不能通,非通不能精,非精不能專,必精而專,始能由博而約”。所以我們要專心致志讀書,尤其中醫四大經典《黃帝內經》 、《難經》 、《傷寒雜病論》 、《神農本草經》博大精深,歷代醫家無不專心研讀,其它的名著《金匱要略》 、 《千金翼方》等古代醫著都是醫學瑰寶,還有近現代醫著汗牛充棟,我們要勤求古訓,博采眾方,即使盡一生的精力細心研讀,也未必精通。所以我們要學的知識非常廣泛,時間非常短暫,由不得我們輕松。


(二)責任重大,不容馬虎


病人的病情繁覆多變,“中醫療效”既是求醫者的健康所托與心理期盼,同時也是中醫生的責任所擔與價值實現。所以,對於求醫者來說,中醫療效是其“慕名而來”與“健康所托”;對於中醫生來說,中醫療效是其“醫藥為用,性命所系”;對於中醫學來說,中醫療效則關系到中國傳統醫學的“繼往開來”與“生死存亡”,更關系到每個生命的安危 。故作為醫生絲毫不能有馬虎的態度。內科專家張孝騫說:“行醫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病人把寶貴的生命交給了醫院,醫務工作中稍微粗心大意,就有可能致人傷殘,甚至危及生命。所以醫療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和輕率。”一個從醫六十多年的大醫家尚且如此謙虛謹慎,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生命,每一個病患者,何況我們初學者?故平時見到有些人馬虎應付功課,上課隨便遲到曠課者,我深感遺憾和擔憂,我真擔心這些混日子者今後如何面對病人,如何診病?我更擔心這些人今後恐怕成為“殺人不見血”的儈子手!更談不上能有效治療病人。清朝醫家吳瑭《溫病條辨•自序》里寫道:“生民何辜,不死於病而死於醫,是有醫不若無醫也,學醫不精,不若不學醫也。”所以我奉勸那些馬虎應付,隨便混日子的人最好不要選擇醫生作為職業,否則危害不小啊



總之,中醫學是永恒與博大精深的,中醫療效是長存與無可非議的。但是,中醫生的學術造詣與臨證水平確有高下、良莠之分,求醫者要慎而察之,以求醫藥之效 ,“任醫如任將,皆安危之所關” 。而從醫者更應該明白自己的責任,勤謹好學,精益求精,仁心仁術,才能成為合格的醫生。力求“小大方圓全其才,仁聖工巧全其用,能會精神於相與之際,燭幽隱於玄冥之間” ,成為可人們“當性命之任”的真醫。



2014年4月27日星期日下午1點半

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國際樓完稿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看病需要多少個療程?

裴一中是明末醫家,字兆期,浙江海寧人。世醫出身,撰《裴子言醫》一書序言:學不貫今古,識不通天人,才不近仙,心不近佛者,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,斷不可作醫以誤世!醫,故神聖之業,非後世讀書未成,生計未就,擇術而居之具也。是必慧有夙因,念有專習,窮致天人之理,精思竭慮於古今之書,而...

偶感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