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為何要“春夏養陽”?

  • 作家相片: 志華 馬
    志華 馬
  • 6月23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在中醫理論中,“春夏補陽”是“春夏養陽”養生原則的核心內容。這並非字面上簡單理解為“補充陽氣”,而是順應自然規律,保護和利用好春夏兩季自然界旺盛的陽氣,來溫養、壯大我們自身的陽氣,達到強身健體、預防疾病(尤其是秋冬易發病)的目的。


其背後的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:


1.  天人相應,順應自然:

    春生夏長:春夏季節,自然界陽氣由弱漸強,萬物生機勃發,向上向外生長。這是陽氣升發、旺盛的季節。

    人體陽氣活動規律: 人體內的陽氣活動也遵循同樣的規律。春夏時節,人體陽氣順應自然趨勢,趨向於體表(腠理開泄),表現為活躍、新陳代謝加快、出汗增多。相對的,體內的陽氣反而可能顯得相對不足(尤其脾胃陽氣)。


2.  春夏養陽的核心內涵 - 不是“補”,而是“養”、“護”、“順”:

    “養”其生髮之機:利用自然界充沛的陽氣,幫助和促進人體自身陽氣的生髮、升騰。就像給一棵正在快速生長的樹提供充足的陽光和養分。

    “護”其不受損傷:春夏雖然外界氣溫高,但人體陽氣浮於外,內裡(尤其是脾胃)反而容易虛寒。加上人們貪涼飲冷、過度吹空調等行為,非常容易損傷陽氣(尤其是脾胃之陽)。所以“養陽”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陽氣不被寒涼所傷。

    “順”其生長之勢:通過適當的飲食、起居、運動,順應陽氣向外向上生長的趨勢,保持氣機舒暢。


3.  為何強調“補陽”(實為“養陽”)在春夏?

    利用天時:春夏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的時候,此時養護陽氣事半功倍。就像在陽光充足的時候曬被子效果最好。

    防止內寒:炎熱天氣下,人們本能地尋求寒涼(冷飲、空調、生冷食物)來降溫。這些行為極易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腹脹、腹瀉、食欲不振等“內寒”症狀。養陽就是要避免這些傷害。

    為秋冬打基礎:中醫強調“冬病夏治”。許多在冬季容易發作或加重的虛寒性疾病(如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、關節炎、老寒腿、胃寒痛、反復感冒等),其根本在於體內陽氣不足,寒邪內伏。春夏陽氣旺盛,是驅散體內潛伏寒邪、補益陽氣的最佳時機。此時養好陽氣,秋冬時節身體才有足夠的“資本”去抵禦寒邪,減少疾病發生或減輕症狀。

    維持平衡:春夏人體陽氣外浮,內部(尤其是中焦脾胃)陽氣可能相對不足。適當的溫養可以維持內外平衡,保證消化功能正常,氣血生化有源。


如何做到“春夏養陽”(“補陽”的實際操作):


1.  飲食有節:

    溫養為主,避免寒涼:適當吃些溫性食物(如生薑、蔥、蒜、韭菜、茴香、羊肉(適量)、雞肉、櫻桃、荔枝(適量)等),尤其是晨起喝點薑棗茶,有助於溫振脾陽。

    少吃生冷:冰鎮飲料、霜淇淋、大量生冷瓜果(如西瓜、梨)會直接損傷脾胃陽氣。如需食用,宜適量,且最好不在清晨或空腹時吃。

    清淡飲食:避免肥甘厚味,以免阻礙氣機,生痰濕,困遏陽氣。


2. 起居有常:

    夜臥早起:順應晝長夜短,適當晚睡(但不熬夜)、早起,利於陽氣生髮。

    適度保暖:避免長時間直吹空調風扇,尤其注意保護腹部、頸背、關節等部位不受寒。空調溫度不宜過低。

    睡好“子午覺”: 保證充足睡眠,特別是午間小憩(午時是陽氣最盛也是陰氣初生之時,小憩可養心陰,防止心陽過亢)。


3.  動適度:

    動則生陽:選擇溫和、不過於劇烈的戶外運動(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、瑜伽),在清晨或傍晚進行,促進氣血流通,助長陽氣。

    避免大汗淋漓:中醫認為“汗為心之液”,過度出汗會耗氣傷津,反而損傷陽氣。運動以微微出汗為佳。

   運動後避風忌涼:運動後毛孔開張,切忌立即沖冷水澡或吹強風。

 

4. 情志調暢:

    保持愉悅:春夏屬木,與肝相應。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生氣發怒,利於肝氣條達,有助於陽氣順利生髮。

    多接觸自然:多到戶外活動,感受陽光和生機,有助於疏泄肝氣,升發陽氣。

 

5. 借助天時:

    適度曬太陽: 選擇清晨或傍晚陽光溫和時,曬曬後背(督脈主一身之陽),是天然的補陽方法。

    冬病夏治:在三伏天進行艾灸、穴位貼敷(三伏貼)等,利用自然界陽氣最旺之時,溫通經絡,驅散內寒,補益陽氣,預防和減輕冬季易發疾病。

 

總結:

 

“春夏補陽”的本質是“春夏養陽”。其核心在於順應春夏陽氣升發旺盛的自然規律,通過合理的飲食、起居、運動、情志調攝,一方面保護和利用好自然界的旺盛陽氣來溫養自身,另一方面要特別警惕避免因貪涼飲冷等行為損傷體內陽氣(尤其是脾胃之陽)。這樣做是為了維持體內陰陽平衡,強健體質,並為秋冬季節儲備足夠的陽氣能量,達到養生防病(尤其是防治冬季虛寒性疾病)的目的。它不是盲目地吃很多溫補燥熱的藥物或食物,而是一種整體性的、順應天時的養生智慧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流鼻血食療方

蓮藕1個洗乾淨,去皮,把白糖塞進蓮藕每一個孔裡面,第二天白糖溶解,流出蓮藕汁液,早上空腹,喝下這些甜甜的汁液就好。蓮藕可以切片,煮開水滾一滾,再吃。如果不吃也可, 關鍵是喝蓮藕白糖汁液。每天堅持這樣做,流鼻血能斷根,不再復發。   這是經驗方,百試百准!

 
 
 
五月初一到三伏天期間針灸效果佳

五月初一到三伏天期間針灸效果較好的說法,主要源於中醫“冬病夏治”的理論和“天人相應”的整體觀。這一時期(尤其是三伏天)被認為是人體陽氣最旺盛、氣血最充盈的時候,此時針灸可借助自然界的陽熱之氣,更好地激發人體正氣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具體原因如下:   1...

 
 
 
嬰兒半夜定時哭鬧中醫辨證

最近一位寶寶1歲半,經常半夜12點開始哭到2點才停,已經半年,年輕父母無知,總是哄騙希望孩子不哭,其實孩子半夜哭也是病,一定要看醫生辨證一下,對症治療,不能簡單哄騙孩子入睡那麼簡單。   從中醫角度分析,1~5歲寶寶半夜定時哭鬧(12點至2點)可能與 肝經氣血運行、脾虛積食...

 
 
 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